农村
金融一直是个难题。
金融服务覆盖率低,农民在农业
生产过程中往往面临贷款难,资金紧缺的情况。悲观地讲,农村的发展似乎始终陷在一个不良循环当中:收入少→资产少→借款难→信用空白→借款难→农业
生产规模小→收入少。
但事实上,数亿农户不仅有着强劲的信贷、农机租赁、理财、手机支付、小额保险、家电消费等金融需求,还有最重要的信用,而信用是有价值的,只是存在着如何进行信用评估及风险定价的问题,这需要运用最佳的商业实践才能找到有效的风控手段。在实操过程中,需要透彻研究农业、农村、农民三者关系,找到基于信贷、理财、支付、保险、消费、租赁、产业链等环节的最佳落地方案,期待农村金融大繁荣,发挥金融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。农村金融很有可能是中国金融的最后一公里,而到最后需要解决的细分领域,难度大机会也大。
农村的私人借贷行为存在现象较为频繁。但是当前农村信用社、邮政储蓄的基础服务地位未有变,垄断的
经营农村在储蓄、贷款、回款等方面。现在农村人群的特点:青年人很少待在乡镇与农村,中年人则季节性的外出打工,只留下小部分人在本地从事种植、养殖行业及商贸项目。因此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趋势,如果地形平坦、耕地质量好,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,为农场主提供服务,其市场空间还是相当巨大的。金融机构可以考虑通过流动网点为村民定期提供服务。
农户资金主要用于种植、养殖、商贸及小工程等项目,而农户对于消费分期意识还很薄弱;文化层次普遍偏低;信用意识不强;对信用报告没有概念,这就需要在贷前耐心讲解普及相关知识。农户们倒也淳朴实在,虽理解能力差,但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。
农户主要资产都使用在自建房、农地、农林、家具、农机,金融资产很少。金融需求是刚需,同时也是创造出来的,为农民提供几万元贷款用于养殖和种植,当丰收时,周边的农村兄弟们也就被带动加入养殖和种植的行业了。
中国城市金融消费本身就比较弱,更别提农村金融了,商业银行根本下不去,所以农村地区更适合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农民的金融需求。传统银行虽然基本上开通了手机银行、网上银行,但他们基本上不服务农村。有很多人都研究过农村和农业,想做农村金融,但很多人调研完成后,都没敢做。
农村贷款主要风险:欺诈类风险,老赖、无业游民、嗜赌、大龄未婚人士。纯线上信用评估模型有效性有待论证,很多成型的信用模式只能借鉴,不能套用,在完成修正之前存在系统性风险。通过线上撮合资金,线下做贷前、贷中和贷后的实体
管理。工作人员素质不高,在没有严格的风控流程及
培训情况下,很容易产生寻租等操作风险。
在县、乡都有门店来做本地服务,农村来讲,金融需求都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个体商贩对农村的贷款不用抵押模式,只要一个家庭里夫妻双方作为借款人,按照信用进行放贷,还款方式为先还利息,后还本金,符合农业养殖的生长周期。产业链风险,如果当
地产业链处于培育期,贷款行业集中度过高会存在系统性风险,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低;存在信用风险,人群信用意识差,贷前合同解说不充分很容易引发贷后纠纷,法律意识淡薄。
农村对人的评估,“人品很重要,我们主要看人品。”,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户的家庭收入情况、贷款的用途等。如先锋京农贷对农户特定的生产情况,设置借款周期最长期限是9个月。农户贷款直接由京东金融转入农资提供方,农户按月还款,还款可以通过手机等进行,京东金融在当地设有服务点,农户不会操作的,可由京东业务员帮助还款。农户的贷款发放可以嵌入产业链条,更少的以现金形式贷款。
2016年3月24日,人民银行发布农村“两权”抵押贷款试点办法,“两权”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。从贷款对象、贷款管理、风险补偿、配套支持措施、试点监测评估等多方面,对金融机构、试点地区和相关部门推进落实“两权”抵押贷款试点明确了政策要求。大家对农村金融感兴趣,目前来看,这块至少有三万亿的资金缺口,难度确实很大,但也是一块待开拓的蓝海。